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
四面臨海的佛頂山,諸峰若拱,壘如杯瓢,海浪擊破寺廟的寂靜,百鳥吟唱著禪境的安寧。時光流轉,歲月輪迴中,
寺廟前的菩提樹綠了又黃,黃了又綠,皺紋也不知不覺地爬上了慧如和尚的額角。
一大清早,慧如繞著寺廟轉了一圈又一圈,然後,跑到方丈智能面前氣喘地說:我要回家。
回家,你哪來的家?智能看著慧如,一頭霧水。
來到這個世上,慧如就像一棵岩縫中的小草,活得頑強而自在。別的孩子嘴中都叫著爹娘,而慧如打從懂事起,
從沒有人叫他回家吃飯,也從沒有人問過他的冷暖。
白天,他靠左鄰右舍送來的飯菜充飢。夜晚,穿過透光的屋頂,他仰望到月亮微笑的臉。
夏天,悶熱難捱的時候,鳥兒扇動巨大的翅膀給他帶來絲絲涼風。冬夜,一群鳥兒將他圍在中央,滿天的星星對他指指點點,
給他帶來絲絲暖意。
世上有一種機緣,人們將它叫佛緣。那年,智能大師云游到小鎮,看到面黃肌瘦、臥病柴房的小慧如。
智能大師見他可憐,收他為徒。於是,扶著柴房的土牆,慧如顫巍巍地來到了佛頂山。這一晃,就是幾十年。
來是偶然,走是必然,阿彌陀佛。慧如說。
明年春天,讓你回家。智能答。
慧如低下頭來,繼續念經,權當默認。
寺廟後面還有一棵菩提樹,樹上喜鵲有七八隻。每天,喜鵲還沒報喜,蜜蜂們早已開始了辛勤的勞動,
慧如也在空地上忙開了。他揮著鎬,刨土,種土豆、山芋、向日葵。一群鳥兒圍著他歡快地啄食。
當汗水濕透了袈裟時,鳥兒就會圍成一圈,撲搧著的一對對翅膀,像一台偌大的風扇,對著他扇起習習涼風,真是沁人心脾。
到了秋天,慧如會收穫很多土豆、山芋、向日葵。寺院的僧人天天吃,頓頓吃,怎麼也吃不完。
於是,他時常背著一個大大的袋子下山,至於下山幹什麼,沒人得知。
每次上山時,慧如都會空手而回,但臉上一定掛滿喜悅滿足的表情。
這時謠言來了,說慧如塵緣未了,凡根未淨,在山下養起了女人。
聽到這些,慧如總是雙手合十,口中念道: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
閒言終於傳到方丈智能耳裡。智能問:此事果真?
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,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?慧如答。
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慧如被派到後院做掃地僧。
大雪封門的日子,佛頂山像一口冰冷的大鍋倒扣在海面上。每日裡,慧如在後禪堂青燈黃卷,念經打坐,凍得直哆嗦。
啞巴小沙彌時常偷偷地從門縫遞給他兩個黑黑的山芋窩窩頭。但他終究捨不得吃一口,
將窩窩頭藏進布兜,然後悄悄地穿過大殿來到院後的菩提樹下,摸出窩窩頭,揉成碎粒,撒在地上,而後抬起雙手掩住雙唇,摸仿鳥兒的聲音,
吹起哨子。立時,一群鳥兒爭先恐後地在他頭頂盤旋,拍打著翅膀,落在他的肩頭,然後,嘰嘰喳喳,歡快地啄食。
冰雪消融了,春天就要來臨。慧如每天坐在門前的台階上看鳥兒起歌起舞,歡樂地覓食,看野草和鮮花相繼轉世,獨自想著自己的心思。
這一天,慧如又跑到方丈智能面前說:我要回家。
方丈智能皺了皺眉頭,心想:此人總在生活的夾道逃逸徘徊,佛緣未了,情緣未盡,是個多情的和尚,
身上還殘留沼澤的味道,既然注定了要潰逃,也就沒強留的必要。
回家吧,回家吧!智能漠然地說。
隔日,寺廟前人聲沸沸,只見慧如身著袈裟,坐在菩提樹下,早已沒了氣息,一位少年手捧著電風扇,哀哀而泣,雙肩顫抖,長跪不起。
方丈智能囑小沙彌叫起少年,問明緣由。
原來少年的父親身患絕症,那日,正逢慧如值日,關寺門時,少年和母親上山求佛保父平安,天早已黑了,
可母子倆就是長跪佛前,不肯起身。知道少年家的境況後,慧如每個月都會下山送些自己種的糧食給這對母子。
南方夏天炎熱,面前這台電風扇就是慧如送給少年病中的父親度過炎夏的,可父親沒能用得著就走了。
春天第一縷陽光越過大海照在佛頂山,萬道光柱齊射向山頂的寺廟,整座寺廟被陽光圍個水洩不通,
給慧如周身鍍上了一層金光,百鳥搭起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,在他頭頂唱著輓歌,久久徘徊,不願離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